显微图像分析仪的校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,涉及多个方面。通过严格的校准流程和精确的操作,可以确保显微图像分析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从而为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分析结果。
显微图像分析仪的校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:
1. 环境条件准备:确保校准环境的温度、湿度和光照条件稳定且适宜,通常要求环境温度为22℃±4℃,相对湿度≤70%,供电电源为(220±22)V,电源频率(50±1)Hz,且仪器应安放在稳压的工作台上,工作室内洁净,无挥发性有机溶剂及腐蚀性气体,无强磁场、静电等干扰。
2. 外观检查:查看显微图像分析仪的光源是否正常,有无影响正常工作的机械损伤,各调节器或按钮是否工作正常,分析仪自带的盖玻片、校正板是否干净整洁。
3. 光学系统校准
- 清晰度与分辨率调整:使用标准测试样本,如分辨率测试卡或标准显微图像,来评估设备的光学系统性能。通过调整镜头的焦距、光圈等参数,以及优化光路系统的配置,确保设备在捕捉图像时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和分辨率。
- 场曲校准:安装物镜,将0.01mm标准测微尺放置在工作台上并压紧,旋转调焦旋钮,先使视场中心清晰成像,再调整至边缘清晰,观察千分表,记录偏移量作为场曲误差,不同倍数物镜有相应的场曲误差指标,如10X<0.2mm、100X<0.04mm等。
- 放大倍数校准:装上标准目镜和被检物镜,放置标准测微尺,观察测微尺与目镜中的分划板是否相符,计算偏移量作为放大倍数误差,一般要求误差不大于5%。
4. 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校准:使用一系列已知参数的标准图像,包括不同尺寸、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图像,对设备进行测试。通过调整图像采集、处理、分析和输出等环节的算法和参数,优化设备的测量性能,减少误差和偏差,以提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。
5. 灰度特性校准
- 灰度重复性校准:待仪器光源稳定后,采集灰度等级为K的输出空白图像,每隔2min采集1次,连续采集5次后,按公式计算仪器的灰度重复性ΔG,其值应不大于0.5%。
- 灰度均匀性校准:同样在仪器光源稳定后,采集灰度等级K的空白图像,选取M×N个采样区域的测量值gi,按公式计算仪器的灰度均匀性U,要求不大于0.5%。
6. 稳定性与重复性测试: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条件下,对同一样本进行多次测量,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,以评估设备的稳定性和重复性。同时,在校准过程中需保持设备稳定,避免振动或温度变化等因素对校准结果的影响。
7. 校准记录与验证:详细记录校准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和结果,建立校准档案。使用已知参数的标准样品进行验证测试,确保显微镜的测量和分析结果准确可靠。